嘉明湖首次驗出塑膠蹤跡,威脅保育類野生動物
臺東嘉明湖,臺灣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圖片來源:陳玫靜
綠色和平於今年7月與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研究團隊合作,調查臺灣水鹿等六大物種是否面臨塑膠污染問題。首波公布的調查指出,臺東嘉明湖、玉山塔塔加地區沿途的各水池、溪流及步道中採集的水源與周遭水鹿排遺(糞便)樣本,經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團隊檢測後,研究結果顯示含有比例不一的微塑膠。
綠色和平與研究團隊執行水源採樣,且仿照水鹿喝水漾,確保樣本精準度。圖片來源:綠色和平新聞稿
據分析,嘉明湖微塑膠檢出率為100%,而步道周圍水池檢出率高達80%,鄰近的玉山塔塔加地區水源則是38.8%,顯示出塑膠污染已從海洋擴散至陸地。
嘉明湖與塔塔加地區的水鹿排遺中也檢測出3成微塑膠,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
微塑膠容易吸附環境及水中有毒物質,可惜水鹿沒有選擇。
事實上,湖泊水源不僅是野生動物喝水的地方,也具涵養土木植被的重要功能,而嘉明湖地區除了水鹿外,更有著保育類野生動物如黃喉貂、臺灣朱雀、帝雉、阿里山山椒魚與瀕臨絕種的黑熊等物種棲息。
綠色和平認為,研究結果反映微塑膠尚未完全入侵水鹿生態,減塑措拖為時未晚,政府應盡快採取行動,讓2025年的一次性塑膠使用量降至目前的一半,避免塑害問題加重保育類動物的生存風險。
環保署回收基管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則表示,本次調查提供了對於源頭減塑的警訊,至於動物棲地的微塑膠從何而來,他僅表示仍需更多的科學研究與數據調查,但呼籲民眾,登山時不忘將垃圾帶下山,實踐無痕山林來維護棲地品質。
山裡跑的、海裡游的,無一倖免塑膠毒害
除了微塑膠污染,過去漁業業者曾在漁獲中發現塑膠垃圾蹤跡。圖片來源:窩窩拍攝。
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陳國勤研究員曾在研究中發現,長期吃進微塑膠的潮間帶生物——紋藤壺,下一代的死亡率比起未食用微塑膠的同類高出3倍!紋藤壺位於食物鏈底層,當其死亡後進到其他掠食者體內,就可能影響海洋生態與漁業資源。
而若是在其他哺乳類動物上的影響,也有研究發現,若將微塑膠放置在活體孕鼠氣管中,微塑膠會迅速進入胎兒的心臟、腦部與其他器官中,甚至促使胎兒體重減輕。研究人員推論,可能是孕母血管系統因微塑膠發生某些變化,導致營養運輸減少。
參與本次水鹿調查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翁國精副教授則表示,過去從未有微塑膠傷害臺灣水鹿的相關研究,此次研究結果值得學界深入研究與追蹤,了解微塑膠對野生動物的長期影響。
無所不在的塑膠問題,有待全民面對
除了影響動物,環保署宣導網也指出:微塑膠容易吸附污染物或致病菌,微塑膠本身製程成分也可能干擾神經系統發展以及內分泌系統,對人體產生影響。但微塑膠的源頭多元且污染管道廣泛,像是洗衣廢水、塑膠廢棄物、化妝與清潔用品添加微珠物皆可能含有不易看見與分解的微塑膠。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說明:微塑膠會直接或間接藉由大氣循環,進入水循環並存在於海洋中。因此,源頭減塑為最重要的工作,環保署也表示,近年除透過法規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外,也積極推廣回收再利用,像是試辦店家使用外帶環保餐具、推廣環保夜市等,希望達成全民共同減塑目標。